黄芪种子
关键词:
所属分类:
产品描述
〔概述〕别名绵芪、绵黄芪。为豆科植物,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,以根入药。有补气升阳,固表止汗,利水退肿,利疮生肌等功能。主治表虚自汗、气虚血脱,脾虚泄泻、痈疽不溃不收敛及一切元气不足等症。膜荚黄芪(东北黄芪)主产山西、甘肃、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等地。蒙古黄芪(绵芪)主产内蒙古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山西等地。目前全国各地均引种栽培。
〔形态〕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深根系植物。根供药用。
根:主根深长,园柱形,含纤维质,不易折断,表面呈淡黄色,木质都呈黄色。
茎:直立,单一或数茎丛生,高0.8-1.5米,具棱槽。
片:互生,小片5-14对,为奇数羽状复叶,托叶卵形至线状披针形,背面生有白色毛,全缘。
花:总状花序,顶生或腋生,小花蝶形,淡黄色。花期7-8月。
果实:荚果,内含种子10粒左右。种子胆形呈褐绿色或黑褐色。果期8-9月。
〔习性〕多生长在干旱向阳荒山坡地或向阳林缘、灌木丛间、土层深厚的沙质壤土。
〔繁殖〕多采用种子繁殖。
1、采种:2年生黄芪才开花结籽。夏、秋季当果荚成熟下垂、种子变为棕褐色时应及时采收,否则种子易散失。果荚采回后,晒干脱粒,除净杂质,通过风选或水选,剔去瘪籽和被虫蛀的种子。选籽粒饱满而有褐色光泽的优良种子播种,北方干旱地区可随熟随采、随播。
2、种子处理:由于黄芪种子具种皮不透性,存在休眠现象,故须用以下机械损伤或物理、化学药剂处理的方法的方法促使发病。
(1)开水催芽。将种子放在开水中搅拌1分钟,立刻加入冷水,调节水温至40℃,浸泡2小时,将水倒去,种子加覆盖物闷12小时,待种子膨胀或外皮破裂时趁雨再播种。
(2)机械损伤。将种子用碾碾至外皮由棕黑色变为灰棕色时即可播种;或用堆于种子的粗沙,混合拌匀摩擦,当种子发亮时,即可带砂播种。
(3)老熟硬实的种子可用70%或80%浓度的硫酸溶液浸泡3-5分钟,迅速取出在流水中冲洗半小时后播种。此法能破坏硬实种皮,发病率达90%以上。
一、栽培技术
(一)选地
应选择向阳、排水良好、土层深厚的沙质壤土或含沙的腐植质土;可利用山坡地或撂荒地栽培。前茬以豆科、禾本科作物为宜。土壤微酸性或中性。土壤瘠薄、沙砾、粘土或涝洼地,不宜种植。
(二)整地
进行秋翻,深翻30厘米左右。翌春每亩施粪肥1,000-3,000斤做基肥,施后再翻一次,整平耙细。
育苗或移栽地均可采取畦作。畦宽依地势而定,此外移栽地也可作成宽50厘米的垄。
(三)栽培方法
1、播种:
(1)选种:黄芪种子易遭虫蛀,而且往往有些不成熟的。所以,播种前应进行水选,将漂浮的瘪粒除去,留弃实饱的种子播种。每亩用种量1.5公斤。
(2)播种期:春播在4月中旬-5月上旬;秋播在9月下旬-10月上旬。
(3)播种方法:分穴播、条播、撒播。一般多用条播和撒播。播种方式分坡播和育苗两种。
①直播:在整好的垄上开沟3-5厘米,踩底格子后,把种子均匀撒入沟内,复土3-5厘米,镇压一次。
②育苗:在整好的畦上开沟3-5厘米,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,复土2-3厘米或在整好的畦上铺一层细沙,用笤帚扫匀后,将种子均匀撒在畦面上,复土3-5厘米,镇压一次,应保持床土湿润。
③苗床管理:播后15-20天即可出苗,当苗高6厘米时及时除草松土,一年可进行3-4次。结合除草间苗,保持株距3厘米左右。
2、移栽:
(1)移栽期:分春栽和秋栽。春栽在4月中下旬,秋栽在10月上中旬。秋季移栽。
(2)移栽方法:分畦栽和垄栽。
①畦栽:在整好的垄上,用镐顺畦开10厘米深的沟,按株距行距10×25厘米,将苗平放于沟内,复土10厘米,然后用木滚镇压。
②垄断:在打好的垄上,用镐或犁开15厘米宽的沟,沟深依苗根的长度而定,按株距20厘米,将苗单株或双株的根斜放于沟内,使芦头排列整齐,复土10厘米,然后用木滚镇压。
(3)移栽试验:鉴于直播的起挖,产量又低,近几年,松花江地区进行了黄芪畦栽和垄栽试验。
它们的优点:
①保苗率高。
①产量高,每亩可达600-800斤。
③起挖省工。
④便于田间管理。
它们的缺点:主根短,分叉多,需今后继续摸索改进。
(四)田间管理
1、中耕除草:苗高7-10厘米时,要进行中耕除草,每年可进行3-4次。
2、定苗:直播地苗高7-1厘米时,结合松土除草株距15-20厘米定苗。
3、排水:黄芪地怕积水,常因排水不良引起黄芪害病。因此,雨季应及时排水。
二、病虫害防治
(一)病害
1、白粉病:
(1)发病期:7月初开始发病,7-8月之间为盛期。
(2)发病条件:高温多湿、气温闷热时易发病。
(3)症状:从苗期到成病期都可发病。先在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,逐渐向上蔓延。初期叶背面生成大量白粉,严重时生成许多小黑点,大部分叶片变黄脱落或整株枯萎死亡。
(4)防治方法:从7月上旬开始,每隔15天喷一次波美度0.3-0.5的石硫合剂或用1:1:120波尔多液,喷2-3次,可控制蔓延。
2、根腐病(烂根)
(1)发病期:4月下旬开始发病,一直蔓延到7-8月。
(2)发病条件:低温多湿或多雨、选地不当、管理不善、排水不良,易发生此病。
(3)症状:地下茎部变灰白水渍状,随后根部逐渐腐烂。发病后叶片桔黄,植株死亡。
(4)防治方法:应注意选地,排出积水,做好田间管理。
3、紫纹羽病(字根病)
(1)发病期:5月初发病,7-8月为盛期。
(2)发生条件:一般土壤酸度较大容易发病。
(3)症状:地下部分先由须根开始发病,再蔓延到主根,受害部位初呈黄白色,肉眼可见受伤部位缠绕着白色菌索,后期变为紫褐色。病根由外向内内腐烂,外表由菌丝交织而成菌丝膜,破裂时流出糜渣。反映在地上部分。以菌索和营菌核附在寄生病残组织中越冬。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3-4年。
(4)病原:由真菌中的一种担子菌引起。以菌索和菌核附在寄主病残组织中越冬。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3-4年。
(5)防治方法:
①除掉病根及病残组织,集中烧毁,减少菌源,并在病穴中施一把石灰,以免蔓延。
②每亩施用40-50斤石灰氮作基肥(二周后再下种)或每亩用2斤70%五氯硝基苯消毒土壤。
(二)虫害
(1)发生期:6月开始发生,7-8月为害严重。
(2)发生条件: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下易发生。
(3)为害部位:食心虫钻入荚果内,食害荚果中的未成熟的种子。
(4)防治方法:可分别用200倍敌敌畏,200倍敌百虫,200倍6%可湿性669粉或200倍乐果等药液,自开花期至青果期(荚果期),每隔7-10天喷一次,连续喷3-4次。
2、蚜虫(蚰虫)
(1)发生期:一般多发生于6-7月。
(2)为害部位:蚜虫密集于叶背或茎杆吸取汁液,叶片变厚卷缩,植株矮化。
(3)防治方法:
①铲除杂草。
②用40%乐果2,000倍液,50%杀螟松1,000倍液或80%敌敌畏1,000-2,000倍液,每隔7-10天喷一次,连续喷2-3次。
3、蝼蛄(地拉蛄)
(1)发生期:蝼蛄在4月份开始活动,5-10月为害。
(2)为害部位:成虫和若虫咬断黄芪嫩茎或幼根,造成枯株缺苗。
(3)防治方法:
①每亩用3斤6%可湿性666粉,拌细土150-200斤,将药土翻入土中,再整地作畦。
②用狼毒、百部等土农药各一份混合磨成粉,撒入地里,进行毒杀。
③每亩用3斤6%666粉撒于土面,翻入土中。
三、采收加工
(一)采收
1、采收期:直播的以二年采收,移栽可1年采收。生长年限过久容易产生黑心,谷称“朽根”品质低劣。春秋皆可采收,以秋季采收为佳,9-10月为好。
2、采收加工方法:从地的一端开始采挖,将挖出的根去净泥圭,剁去芦头,进行晾晒,当晒至八成干时捆成五斤重的捆,晒至全干。
四、培育良种
为了纯化品种和提高单产,建立留种或选择长势良好,三年以上的黄芪培育良种。待种子成熟时(8-9月间),采摘果荚或果穗,晒干,脱粒,放通风干燥处贮藏,但贮藏的时间不宜过长,以免影响发芽。
相关产品
暂无数据